阿里已然入股了新浪,5.86亿美元毕竟不算一笔小数目。尽管马云正式卸任了阿里巴巴的“CEO”之职,但他临了要走的时候又做出如此这般大手笔,着实又一次引爆了大众围观狂潮的×××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几乎一边倒的说法是:“马云是看中了新浪微博的数据。”
看到在一篇文章中,有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:联姻最大的价值在于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。想想确实方向如此。
新浪微博的数据来源较之于百度的百度指数,来源显得更为单一,百度的数据来源是海量的网页、新闻搜索,而新浪微博的微指数抓取的则是微博用户的行为和博文数据。抛却内部的令围观客难以了解的原因,单就技术层面的而言,其实可以从中窥见端倪,阿里为何更倾向于同新浪合作。
除了百度数据的用户成分更复杂,与淘宝,天猫的电商数据整合难度大,建立能准确反映消费需求的数据模型更困难,而新浪旗下拥有着5亿多的社交用户数据外,极为有意思的一点在于,新浪的数据同淘宝,天猫数据的重合度能够达到40%,也就是说大约有两亿的用户既是新浪微博的用户,又是淘宝天猫的会员。因为阿里的数据带有一定的滞后性,而新浪微博的微数据更具有前瞻性,这样双边的合作可以达到一种良好的资源优势互补。两个平台的数据全面交流之后,新浪微博的海量数据可进行对消费需求的预测,对于其中哪些人更倾向于哪一类的消费,可以做出专业的分析后回馈给电商,这样一来,利用微博的词条挖掘,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,然后逐一进行测试。再将得出的测试结果与用户在淘宝、天猫上消费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,就可以重新筛选出与实际消费数据吻合的特定数学模型。
一旦模型建立,什么热卖,客户需求什么,电商便可以在数据后台全面精准的分析出来。天猫的50000卖家、淘宝网的1400万卖家也就可以有效安排商品的采销、库存等环节。
正如文章作者在最后略带玩笑的拿“阿里浪”与“腾讯“比较,其实整套系统的运营在腾讯那里同样可以完成,但最后能不能单枪匹马地干过强强联合的”阿里浪“,就要看企鹅人的造化了。